阿利斯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帆文學www.ef6.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人隨意聊著,不知覺說到了如今的縣令。

利縣現任縣令複姓司馬,單名齊。據說還是晉朝皇室之後。祖上自晉成帝司馬衍駕崩後,因二子年幼,傳帝位於弟弟司馬嶽,是為晉康帝;司馬嶽駕崩,太子司馬聃繼位,是為晉穆帝;晉穆帝十九歲早崩無子,帝位又回到司馬衍一系,由其長子司馬丕繼位,是為晉哀帝;晉哀帝無子,傳位弟弟司馬奕;司馬奕繼位後,因權臣桓溫勢力龐大,有不臣之心,故此謹小慎微,生怕被人尋錯廢位。奈何桓溫野心不死,最終竟汙衊司馬奕陽虛不能人道,後宮三個兒子不是親生,非皇室血脈,致皇室尊嚴受損,失德而不堪大任,派兵圍宮,強行收了玉璽,廢除其帝位。司馬奕三子也不知所終。

據說,司馬縣令就是司馬奕長子一脈,但這個說法早已無據可靠。

從東晉至今已有七百餘年,其間戰亂就有四百多年,超半數之多,再厲害的家譜,也都泯滅難尋了。

南北朝三百年戰亂、隋末戰亂、唐末五代十國百年戰亂……尤其是唐末黃巢之亂,多少傳承數百年的世家被殺了個乾乾淨淨?

大周朝為什麼廣開科舉?說到底,實際上是過去那些掌握了知識的整整一個階層,在不斷地戰亂中,被憤怒的黎民砍瓜切菜一般全給滅了,被無情的歷史車輪碾壓個粉身碎骨。

大周朝立國之後,缺讀書人啊!

前世的北宋開國丞相趙普,其名言不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嗎?

半部論語?你現在半部論語給我考個進士,不,就考個舉人試試?想啥呢?可能嗎?

半部論語能開國,可想而知那時候的讀書人有多缺了!

雖然這一世沒有北宋,只有大周,但趙普仍然追隨趙匡胤,在世宗皇帝的麾下建功立業。趙匡胤成為大周開國第一代宋國公;而趙普,亦是開國名臣之一。雖沒有做宰相,但也成為大周朝的副相之一:參知政事。

以參知政事之名,行副相之實,這一點倒是和後世的北宋一樣。

司馬縣令三年前中得進士,時年二十九歲。中了進士之後,又在京城候缺了一年左右,實放了利縣縣令,到任時候剛好三十歲整,正是古人所說三十而立的年紀。精力充沛,閱歷豐富,一番雄心壯志,勵精圖治,大功有望,正是春風得意之時。

雖然司馬縣令的功利之心很強,目的非常明確,但是他的一系列政令舉措,著實讓黃篤倍感驚訝。在他看來,司馬縣令就算生在後世,也足以成為一位精幹的、很懂經濟、很有遠見卓識的縣長或者市長。

黃師仁對於司馬縣令的重商之舉稍有微詞,畢竟他是一位傳統的儒生。正所謂士農工商,士農為先,工商為末,撫農安民,昌盛文教才是當世官員應該關注的重中之重。

黃篤笑著說道:“大哥方才提到縣尊大人親自主持清河水利,不也是非常欽佩的嗎?還有縣尊親自募捐興建的明德學館,撫農興文,殫精竭慮,實乃我利縣之幸,利縣之福啊!”

黃師仁亦笑道:“為兄非是不敬。只是覺得縣尊大人若能專心於士農之興,豈不更好?商人多奸詐,萬事逐利,何必費那麼多心思!”

“大哥此言差矣!”黃篤搖頭道。

黃師仁疑惑皺眉,想了想問道:“賢弟有何高見?”

這會兒都“賢弟”了,黃篤自然聽出大哥語氣中的不滿,他倒是能夠理解,儒家鄙商,這千年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很難轉變的過來。相對而言,這司馬縣令就是儒生中的另類,所以頗讓黃篤另眼相看。這也是黃篤願意為了縣令與大哥辯解一番的原因。

“天下四名,士農工商。聖人雖將商人置於末等,然則,小弟且問:商人是否算我大周子民?”

“自然是算的。”黃師仁點點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