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帆文學www.ef6.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569章 決戰

明軍自西而來,出嵐山河谷,在這段南北流向的桂川河流中,處於嵐山東側的山下平原。

這樣佈陣,跟當年諸葛武侯出岐山是一樣的道理,在山谷出口建立大營,即便真有萬一,也可以從容退守,不至於被敵人追的連個落腳點都沒有。

兵家未慮勝先慮敗,便是這個意思。

而幕府聯軍,則是自京都西部的嵯峨野而來,嵯峨野位於嵐山北方,盤踞在小倉山東麓,本是荒野,但由於貴族們在此欣賞紅葉、玩耍遊船,田園和竹林的景色逐漸擴大,此時已是寺院林立,不久前後龜山天皇就是從這裡逃走的。

同樣,幕府聯軍把大營建在了嵯峨野的丘陵下,目的跟明軍也是一樣的,萬一戰敗,還能逃回來穩住陣腳。

雙方隔著桂川,營壘連綿數十里,此時,都已經整頓好兵馬,出兵列陣。

蒼穹中長風如刀,割破了天邊厚密的雲層,露出了下面暗流湧動的戰場。

明軍的帥旗下,成國公朱能屹立如山,明光鎧在陽光中閃著凌厲的光芒,他目光如炬,掃視著周圍將領。

副帥曹國公李景隆靜立一旁,面容沉靜,嘴角卻緊緊地抿著,心裡不知道在想什麼。

太子朱高煦則是一身戎裝,英氣逼人,他作為先鋒,早已是躍躍欲試,只待一聲令下,便要領著明軍的具裝甲騎衝鋒陷陣。

李遠、劉才、房寬等步騎兵將領也各自準備著,他們的臉上倒沒什麼表情,這些將軍都是打老了仗的,靖難時期規模比這大的仗可不在少數。

平安此時不在帥旗旁,現在他作為火器部隊的指揮官,正仔細巡閱著後方,讓火銃手們仔細檢查著手中的火銃和彈藥。

明軍陣列之外,是四萬倭軍僕從軍,菊池氏、相良氏、伊東氏、大內氏、山名氏的紋章旗幟在風中飄揚,明軍這時候把他們扔到了兩翼壓住陣腳,不敢把他們放在前面。

原因也很簡單,這群僕從軍如果在兩翼崩了,那就會自動逃散開來,不會影響到明軍,而如果這群人在前面被幕府聯軍輾軋過來崩了,則會直接倒捲到明軍陣前形成反推.到了那時候,明軍就不得不先把他們宰瞭然後再面對幕府聯軍,反倒浪費火力,並且嚴重影響了明軍的打擊效率。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明軍是不可能放開陣線讓這些僕從軍回來的。

因為在這個時代,哪怕明軍是冷熱武器混編的部隊,在十幾萬人的會戰中,依然需要保持嚴格的陣型,才能讓軍隊有組織地接受指揮,這種規模的會戰那就是人山人海,士兵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嚴謹的陣型,沒了陣型,再精銳的老兵都只能陷入到被人群裹挾踐踏的慌亂之中無法立足,更別說反擊了。

古往今來,無數的敗仗都是因為陣型被敵人衝散,軍隊在慌亂中失去組織抵抗的能力。

而且,僕從軍是倭軍,幕府聯軍也是倭軍,就算有條件放開縫隙,明軍也不可能分得清楚最後進來的到底是僕從軍的後部還是幕府聯軍的前鋒。

所以對於明軍來說,現在不是攻城,而這些僕從軍在正式野戰裡,連當炮灰都不夠資格。

幕府聯軍的高層們,未必沒有想到這一點,而幕府聯軍不存在這個問題,表面上是各家的聯軍,但多年以來幕府都是這麼組織作戰的,協同配合程度很高,所以一加一減,相當於明軍真正能用的,也只有那算上輔兵攏共的十萬人,同樣算上輔兵,幕府聯軍的兵力優勢,則比紙面上還要大,雖然沒達到2:1,但是也差不多了。

朱能的聲音在帥旗周圍迴盪:“諸位,今日一戰,非同小可,幕府聯軍兵力雄厚,但我們也有我們的優勢,我軍火器鋒銳,且具裝甲騎精銳程度遠勝幕府聯軍,太子殿下勇冠三軍,率領鐵騎直搗黃龍,定能在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