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天天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帆文學www.ef6.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很快,工匠大院眾人便接到通知,讓眾人出府,準備去接收兩座礦脈和船塢。

礦脈由府裡的一位供奉率領,阿三率領數十名工匠、僕役前往,一千軍士殺氣騰騰地隨行保護。

供奉便是世家的元老,對主家做出過重要的貢獻,地位在各大世家也是超然的存在,一般的小少爺們在他們面前也要低頭行禮。

去往船塢的隊伍,由馮盎親自帶眾人前往,府裡騰出了數百匹馬讓工匠們乘坐,不會騎馬的,便由會騎馬的帶上,二人一騎。

嶺南的戰馬和閩越馬相似,體型矮小,但蹄子強健,極為適應山地環境,耐力強,速度較為一般,但卻是甚是敏捷。

眾人騎上戰馬,從馮府出發,馮盎對著馮智佑說道:

“佑兒,我馮家船塢離此約莫四十里,騎馬正常行走大概一柱香時間。船塢裡還有五六十名工匠,以後也交給你了,要儘快把海船造出來,有什麼需要儘管提出來便是。”

馮家的船塢在珠江口,番禺的一處海邊,雖然有些破爛,但該塢口、塢室、塢首、動力管道及附屬裝置一應俱全。

為了製造戰艦,馮家在船塢屯積了大量的木材。

嶺南多松樹、杉樹、樟樹等,這些木材質地優良,工匠需要根據木材的材質差異,將它們分別用於戰艦的不同部位。

例如,松木常用於製造船底部的核心構件龍骨,樟木用於製造加固船底部和隔艙板的肋骨以及船頭、船尾的桅杆和絞關,而杉木則用於製造船舷兩側、隔艙板、甲板和船艙底板等。

馮智佑帶領過來的五百工匠(另二十名工匠隨了阿三),由趙玄、錢二、莫問三人率領,趙玄小組製造赤馬,錢二、莫問二人的小組製造車船。

船塢中原有的工匠併入以上三個小組。

有了詳細的施工圖紙,再按各工匠特長分別領取任務,眾人只是略微適應了一下,但分頭開始製造。

馮盎看了,點點頭,這個五子總是能給他帶來驚喜,看來這些讓李二頭疼的工匠已經放下某些執念,開始準備為紮根嶺南而努力了。

馮盎是府主,事務繁雜,把船塢的守衛將領介紹給了馮智佑便回府了。

守衛將領姓馮,出自馮家的一個支脈,由他率領一千人守衛船塢,這幾年馮家沒錢沒人,製造海船的速度很是緩慢,此次見府主帶了如此多工匠前來,心中也是頗為振奮。

馮智佑沒有馬上回府,而是與工匠們同吃同住在船塢,一個是方便給工匠隨時解決一些問題,另一個便是加強船塢的後勤,要保證工匠們吃得可口,睡得安寧。

此外,馮智佑宣佈所有工匠暫時月俸兩貫,每三個月視工匠們的表現進行調整。

此時物價低廉,工匠們收入普遍不足一貫,馮智佑起步就給了兩貫,而且以後還會漲,待遇相當不錯了。

戰艦要在海洋上航行,殺敵致勝,除了船體堅固外,速度很重要,宋代車船和赤馬的桅杆的設計是單桅的,並不利於在一些惡劣的天氣下航行。

馮智佑參考西方卡拉維爾帆船的三桅風帆設計。

設計三根桅杆,能利用65度角以內的風行駛,既可以季風航行,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逆風航行。

把這個三桅風帆設計講解給了趙玄、錢二、莫問等人聽,但眾人聽了均是不明所以,不明知為何要設計三桅。便有人期期艾艾地問道:

“少爺,這其中是何道理?”

“這是力學,可以更好利用風力,順風逆風均可航行。”

眾人面面相覷,實在弄不明白。

馮智佑撓了撓了頭,三桅帆船便是在西方,也是十六世紀才研究出來,這裡面的道理可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白的,想了想,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