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軌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帆文學www.ef6.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賭約即成,沈瀟湘便準備起來那恩科取仕起來了,沈家眾人對他頗為關注,特別是沈瀧淵和謝老將軍,恨不得立刻就幫沈瀟湘安排個錦繡前程。但是沈瀟湘不肯,他想靠自已的雙手去拼搏一番。

沈溪淙對於自已兒子這份志向非常讚賞,支援他讀書學習。為他找來了不少之前的文案資料和各種考題,並親筆寫信給一些成功透過恩科的學子和大儒,希望能請來教導沈瀟湘。

沈溪淙相信自已兒子天生聰慧,但是恩科畢竟不同於尋常考驗,和其他參加恩科的學子相比,沈瀟湘年齡算是十分年輕的。他這般年紀想要在恩科裡取得成功。對於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

這所謂的“恩科”考試,便也是沈滄瀾提出的取仕之法。

在沈滄瀾提出恩科之前,靖朝主要的取仕之法便是九品中正制。

早在天子大興分封的時代,各個諸侯便都是依據宗法作為依據,以血緣關係作為紐帶。天子將古代帝王的後裔和前朝的遺民以及立功的將士,讓他們在地方作“諸侯”。

分割槽管理,輔佐王室,被封的“諸侯”在“封國”內繼續分封,透過這種逐級分封,下級對於上級有繳納貢物,拱衛王室,軍事支援等等義務。而這些人便是最早的貴族,只要血統高貴,便可以執掌一定的權柄。

而像是直鉤釣魚的老頭,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廚子,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軍事家這種發跡的方式則是少之又少。

這時候就是所謂的”世卿世祿制“

這就使得一些真正賢能的人才沒有晉升的空間。

比如說至聖先師,孔聖人最得意的弟子顏回。為和如此賢明的一個人卻沒有個一官半職呢?

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莊子》

哦~原來是他自已不願做官,顏回就是這般謙遜知足的人,所以他才能被稱為”復聖“。

那麼真正賢能但沒晉升空間的人呢?已經埋沒在歷史的長河裡叫不出名字了。

這一句不願仕,又是多少人的心酸?

後來進入了諸侯爭霸的亂世,世卿世祿的貴族們的地位收到了挑戰。

隨著五匹馬都拉不回的商鞅、魏國的李悝、還有楚國吳起等人的變法圖新下,世卿世祿制度逐漸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軍功爵制。而終結了戰國,一統華夏的秦始皇所帶領的秦國更是將軍功分為二十等。只要作戰英勇,便能夠一路從一介小兵成為關內侯,躋身於真正的軍功貴族。

可惜強悍的大秦也沒能長久,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歷史上最著名的尿遁大師劉邦再次一統華夏,取仕之法又將為他開創的帝國服務。

漢高祖劉邦首次降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這便是後世察舉制的先河。

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之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我共安利之,可乎?賢人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酇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高祖求賢詔》高帝十一年

這意思大概就是說。

爺要求小弟把詔書層層下達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稱的,一定要親自勸他出來,給他準備車馬,送他到相國府,寫下經歷、狀貌、年齡。如果有賢人而不推舉,發覺後要免除他的官。年老而體弱多病的,不要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