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帆文學www.ef6.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可否認,40歲的男人大多有一種求穩、畏懼競爭的心理。

然而競爭在世界上是客觀存在的,根本無法逃避。

中年男人必須適應競爭,勇於競爭,才能成為成功者。

不可否認的是,在任何一個領域內,人與人之間都存在競爭。

有人給競爭下了一個定義,那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團體在一定範圍內為了奪取共同需要的物件而展開較量的過程。

大千世界,因為存在競爭而充滿生機和活力;芸芸眾生,也由於競爭才能使得人才脫穎而出。

時代的每一步發展,社會的每一次變革,無不充滿競爭。

競爭的結果就是優勝劣汰,成功者前進,失敗者落伍。

古往今來,概莫如此。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類有5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其中,自我實現需要是人們最高層次的需要,人類往往為了得到一個與自己的能力及其他條件相適應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而競爭,這些需要導致人們去參與競爭。

同時,競爭成功也可滿足需要。

而當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則會自然而然地萌發新的需要,出現新的競爭。

所以競爭和需要是作用和反作用的關係。

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而人們在不斷追求生活的更高目標時,則將競爭注入了激烈和殘酷的內容。

積極的競爭能給生活帶來生機,能使工作和學習產生動力,這都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在看到其積極的一面時,你卻沒有理由忽視它所存在的另一方面。

由於不能正確認識競爭而造成的負面影響,一位自尋短見的大學生在寫給父母的遺書中悲傷地感到,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不善於競爭者則不能生存,像自己這樣的人怎能適應呢?每天處在使人十分厭倦的這種充滿競爭的學習環境之中,還不如及早地徹底解脫。

某公司的一位幹部也因長期處在一種激烈的競爭氣氛中,感到十分沉重的壓力,終於不堪重負而做出了極端的行為。

類似於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

人們在嘆息之餘,也不由自主地去認真思考其悲劇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給自己定位,怎樣才能保持一種正常的心態,這是必須首先弄明白的問題,然後才是如何去正確地對待競爭這一問題。

二者的順序不能倒置。

同任何道理一樣,不弄清楚事情的意義就匆匆忙忙去做,終究會將事情做壞。

由於企業機制的改革,大批的40歲的男人下崗,面臨著再就業的挑戰;同樣也是由於機制的改革,不少人主動“跳槽”,去尋求更好的發展。

兩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即都面臨著重新擇業的問題,但又有著本質的不同:下崗之後的再就業是由於生存的需要而參與競爭,而“跳槽”者的願望則是為了改善工作環境,選擇一項更適合於自己的工作。

客觀地認識自己,給自己在生活中定位,則可以使自己在競爭中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而不致脫離實際導致失敗。

對於前者來說,這種競爭必須全力以赴,認真地評估當前的形勢和選擇方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還要客觀地檢驗自己所具備的條件,包括本人的能力、家庭的態度以及思想上和物質上的準備,等等。

只有將目標條件達到統一時,然後再進行努力,這樣才有成功的把握。

對於後者來說,儘管目標定位高,但若自己各方面的條件不具備,則這種競爭就會顯得沒有必要。

因此,即使不“跳槽”,也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