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帆文學www.ef6.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經過30餘年的洋務運動,清朝逐漸強大建立了一隊近現代艦隊——北洋海軍。此時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也開始強大,但是在日本奪取中國臺灣以及工業革命後引起的資源匱乏使日本天皇迫切從對外擴張中尋找出路,從1887年開始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的“清國征討策略,”以消滅中國,征服亞洲,稱霸世界為目標。早在1876年日本以武力開啟朝鮮國門,還宣稱“朝鮮為自由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這無疑是對宗主國清朝挑釁。隨後1882年至1884年朝鮮兵變,中日兩國同時出兵朝鮮。日本透過《濟物浦條約和《天津會議專條》,取得了在朝鮮出兵的權利,以及與中國在朝鮮共同行動的權利。這兩個條約為以後的甲午海戰埋下了伏筆。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建立,這支北洋水師擁有25艘軍艦,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作戰官兵4000餘人,號稱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近現代化海軍艦隊。當時清朝還有南洋、福建、廣東水師三支海軍艦隊。清朝在洋務運動中一度看到“同治中興”的虛假景象。但是在北洋水師建立以後未添一炮,甚至連炮彈都吃緊,其原因是清政府財政狀況堪憂。1889年,為舉辦光緒皇帝的大婚典禮,耗資550萬兩白銀,這花費可以購買三艘北洋海軍定遠鐵甲艦的經費。而慈禧太后為了預備養老之所,斥巨資打造頤和園,而這一切費用無疑都是從國防軍費剝削而來。反觀日本軍費開支是每年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31,日本海軍共有大型軍艦31艘,魚雷艇23艘,其中日本海軍能出戰的軍艦總共28艘,反觀清朝能出戰的軍艦隻有15艘,數量只有日本海軍的一半,總數多於清朝海軍。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清政府應朝鮮政府請求,派兵赴朝協助鎮壓東學黨起義,清朝海陸兩軍進駐朝鮮。得知此事,日本內閣欣喜若狂認為這是挑起戰爭的絕好機會,日本內閣會議迅速透過決議。以保護僑民和使館為由,派兵前往朝鮮、進駐漢城。在起義平息後,日本不僅不退兵,反而在朝鮮半島持續增兵。1894年7月,日本對於發動戰爭的意圖變得越發明顯。此時清廷內部形成光緒帝和戶部尚書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主和派以慈禧和李鴻章為代表,慈禧太后不願意讓戰爭干擾其60大壽。同時李鴻章為了儲存淮軍和北洋艦隊的實力,也向與求和。清廷內部打著各自的小算盤。隨著中日的日期談判相繼破裂。列強調停均以失敗告終。1894年7月23日。日本軍隊對朝鮮發起了突襲,攻擊了漢城王宮並擊潰了朝鮮守軍。解散了朝鮮親華政府,然後扶持傀儡政府,使其斷絕與清朝的關係。並開始驅逐駐朝清軍。當日本控制了朝鮮政府後,中日雙方不宣而戰,甲午海戰正式爆發。日本偷襲了清朝增援朝鮮的軍艦“濟遠號”和“廣乙號,”7月25日清政府僱傭英國商船高升號從塘沽起航,運送中國士兵前往朝鮮,在豐島附近海域被埋伏的日本浪速號巡洋艦悍然擊沉,船上清軍官兵1116人,除245人遇救獲生,其餘的871名江淮子弟,全部壯烈殉國。製造了“高升號事件。”9月15日,日軍開始向平壤推動,參戰部隊共16000餘人,清軍防禦部隊約為13000人,清政府雖從各處抽調兵馬前往平壤,然而皆因行軍緩慢未入朝鮮國境。日軍攻下平壤北邊的戰略要地,清軍倉皇撤退,撤退途中屢遭日軍伏擊,傷亡慘重。史稱“平壤之戰。”1894年9月16日,中國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奉命率艦隊主力18艘艦隻,護送運輸船載陸軍4000人至鴨綠江口大東溝登陸,增援平壤。11時左右,北洋海軍深黑色煤煙導致行蹤暴露,日本戰列艦準備實施攻擊,北洋水師立即起航迎戰,“黃海戰役”爆發。管帶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在日艦圍攻下,致遠艦的艦體多處受傷,艦身傾斜,隨時有沉沒的危險,此時,鄧世昌發現北洋海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