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軌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帆文學www.ef6.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陽光燦爛,春風和煦,長安小學堂的教書先生一身儒衫正講著故事。

沈瀟湘已經十四,馬上就要到束髮之年,束髮之年便不必再來小學堂。想要繼續學習就要進入書院或者請先生。小學堂的使命也就告一段落。

束髮是把總角解散,束成以髫,這時已是成童。開始束髮的年齡大約為十五歲,在正是入大學之年。

《大戴禮記·保傅》中曾記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意思就是說,指年過15歲的少年,就可以上大學就讀,去學習各種技藝,學會大藝,大藝即《詩》《書》《禮》《樂》,大節乃大學之道。

這小學堂,就是國師沈滄瀾成名之前便推行過的啟蒙學堂。

傳說七十多年前,還不是國師的沈滄瀾正在回家路上,見到路邊小童以扒竊取樂。最初只感嘆世道無常,可一連數日皆是打鬧剽竊,沈滄瀾打聽到這些小童家中並非貧寒,便登門詢問。不問不知,一問家中竟然不以為恥,說孩子尚幼,調皮搗蛋乃是天性使然。沈滄瀾又問小童文教如何,那幾戶人家卻說沈滄瀾管的寬,反而因此奚落起沈滄瀾,沈滄瀾聽聞此言,氣急攻心,回到家中日夜思量,最終定下這小學堂之制。

國師成名之前混跡軍旅,文采更是少有耳聞,但依舊秉承儒家宗旨,認為孩子尚幼便不教育,終究釀成惡果。儘管當時名不見經傳,國師還是立志改變靖朝的風俗,教化民眾。

那年秋收後,國師便在家鄉村裡開辦了小學堂,並且還請來了當時有名望的先生,教授尋常阡陌家的孩子識字啟蒙,不收一文,鄉親們將信將疑,但也試著把孩子送去識字,結果頗有成效。後來一些寒門出身的縣官知府乃至軍中將官也聽說了沈滄瀾的事蹟,有些心懷夢想的書生特地找到沈滄瀾請教這小學堂如何成功。沈滄瀾一一分享成功之道,這半托管半學習的地方慢慢地就傳遍了范陽郡和周邊州縣。

最後是朝廷刺史巡察時驚訝發現當地小童各個能識字書寫,問些啟蒙問題來對答如流。這件事情引起了很大轟動。

二十年後沈滄瀾成為國師,而當年他教書的小學堂已經是燕雲州最高學府,文苑書院,時至今日依舊在教授孩童識字書寫,不取一文。

國師沈滄瀾之所以被譽為大陸第一聰明人,除了其高超的文治武功,更多的是其獨具匠心和對百姓造福的仁德之心。

國師在燕雲地區的威望極高,甚至隱隱超過了皇帝。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這小學堂的發展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從最初的創立到如今成為國策,一切似乎都是命中註定。沈滄瀾國師的初衷是改變民風,教化子民,而他所創辦的小學堂卻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隨著國師頒佈了規章,小學堂率先在燕雲地區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每個縣都有至少一個小學堂,而一些更大的縣甚至擁有數個。孩子們在這裡學習《詩》《書》《禮》《樂》,不僅能夠識字識數,更能領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每日至少管一頓午飯的規定,讓孩子們不僅能夠接受教育,更能夠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國師深知,教育不僅是灌輸知識,更是培養健康的身心。這規定畢竟要照顧全國,制定便十分之寬鬆,有能力的州縣以此作為治理業績,沒有能力的至少完成最低目標。

曾有一地沒有識字的教書先生,縣令一咬牙,乾脆請了個廚子,既給孩子們做飯,又教孩子弄兩樣吃食,弄得國師哭笑不得,但也認可了這種就地取材的做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小學堂成為了孩子們的第二個家,教書先生們不僅是他們的教師,更是他們的良師益友。孩子們在這裡結交朋友,學習知識,度過快樂的時光。

隨著小學堂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