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深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帆文學www.ef6.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然後就是王子器凱旋歸來的祭祀了。

帝辛和一眾大臣再次站在了祭祀廣場,聽著牲奴們因被虐殺而慘絕人寰的狂叫結束了這與眾位祖先‘建立連結’的一天。

我們不要覺得殷商時期只有皇室才會舉行如此慘絕人寰的儀式,殷商的祭祀是非常盛行的,不只是在皇宮,甚至是周邊民眾也會有大大小小的祭祀產生。

據相關考古得知,早期的商朝人祭現象並沒有形成為國家宗教,而是到商朝武丁王時期最為盛行,從而慢慢演變成為一種強大的國家性的祭祀儀式。資料顯示,早商和中商共約300年,在這期間商人的人祭行為迅速增加,屠殺方式也越來越殘忍。那時候商朝的文明特徵已經定型,即:文字、青銅技術、巨大城池以及崇尚暴力,熱衷人祭。

以色列考古學家吉迪.謝拉赫認為,在早期國家或者複雜酋邦的階段,社會開始變得更加複雜。王權剛剛出現,統治者發現自已的統治體系還不夠發達,急需借用一種強大的機制來維護權利。從而導致人祭宗教和戰俘進獻的行為產生。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理論層面,王的大量祭建獻祭,意味著他能獲得神的庇佑,是王權融合神權的標誌。現實層面,祭祀和戰爭讓本國民族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從而更有效的鞏固了王的權利。我們還可以補充一個背景,早期國家之前的部落,甚至是村落階段,人祭行為已經廣泛存在。原始時代的宗教或者稱為‘巫術’並不缺乏人祭的現象,伴隨著較多部族衝突和人祭的現象的產生,這才形成了‘統治者希望獲得統治牢固基礎’的因素,似乎戰爭本身是形成‘早期國家’的主要因素,人祭則更像是戰爭的副產品。

關於學者們的逆向思維我們不過多分析,每個人都有自已不同的理解方式,我們只要知道其實‘國家’也是經過部族之間不斷戰爭的結果,人祭則更像統治者的一種敬畏神明捆綁部族內部利益的‘圖騰’工具。

為了說明人祭現象普遍產生,現在的在城的舊址‘鄭州商城’的考古現象似乎可以很好的給我們說明這一點。鄭州商城並不是‘殷都’,但在鄭州商城宮殿區之外的二里崗地區,就有很多的人屍骨的灰坑。發掘報告用了‘致埋’一詞,意為死者的軀體或者零碎人骨被隨意丟入坑中。

我們在這裡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其中的一座:H171開口為橢圓形,直徑約米,坑底有兩名未成人者骨架,其中一人的兩臂被反綁,手指和腳趾被砍掉,另一人的兩腿被捆綁,雙手被砍掉;此外,他們身下還壓著幾塊別人的腿骨。而再到三米深處,還埋有一顆人頭骨。這座坑沒有挖到底,因為地下水湧出而中止,所以還不確定下方還有沒有埋人。坑內填土中有大量碎陶片以及獸骨、牛角、骨簪和骨匕首等雜物。發掘報告認為,這些人和零碎人骨被埋入時,‘是有益而從容的,其埋葬的原因可能是祭祀後的填埋’。

二里崗聚落還有多座只埋一人或者填埋零碎人骨的灰坑,生產銅器的工廠周邊也有大大小小的人祭坑,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那時候不單皇室有大型的祭祀,民間也有不同種類的小型祭祀。所以說,那個年代的人祭是非常盛行的也不為過。

有關專家根據甲骨占卜辭統計過殷商諸王獻祭人的人數。共找到有關人祭的甲骨1300多片,占卜詞1900餘條,共合計進獻人數13000多人,此外還有1100多條人祭占卜詞未記載人數,即便最少按一人計算,甲骨占卜辭總共記載的獻祭總人數也超過了萬。

其中屬於武丁王時期的人記占卜詞1000餘條,現記9000餘人,另外有500餘條占卜詞沒有記載人數。武丁王時期人祭最多,佔諸商王所出土甲骨人祭占卜人數的的69%。不過,這只是出土的甲骨樣本,未必代表真實發生的人際比例。在武丁等多數商王